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滅鼠變殺鳥 農委會︰必要之惡 - 有沒有想過生態系中某一種物種族群數量失控的原因是什麼?

滅鼠變殺鳥 農委會︰必要之惡
(圖由林文隆提供)

保育團體籲檢討藥量

〔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環保署和農委會每年十一月舉行全國滅鼠週,進行野外鳥類救傷十幾年的愛鳥人士林文隆發現,每年都有保育類猛禽誤捕食毒老鼠而魂斷台灣,建議檢討施藥量是否過當。農委會回應,滅鼠導致少數猛禽死亡是必要之惡,不然鼠滿為患,帶來疾病,對民眾威脅更大。

台中縣野鳥救傷保育學會研究組長林文隆表示,毒餌成分主要是抗凝血劑,老鼠吃了之後會因為內出血導致口渴,白天就出來找水喝,因中毒走路搖搖晃晃,容易變成猛禽捕食的對象。

林文隆發現今年喪命最多的是短耳鴞及長耳鴞,都屬於農委會公告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兩種猛禽為冬候鳥,每年九月開始從日本、韓國、俄羅斯甚至西伯利亞飛抵台,隔年四月離台。

林文隆去年十一月滅鼠週過後,在中部平原地區,拾獲十二隻保育類猛禽屍體,包括短耳鴞、長耳鴞等,他最近架設錄影機監看巢箱的貓頭鷹,也錄到公貓頭鷹將捕捉到的老鼠帶回巢內餵食剛出生的貓頭鷹,一個小時之後,三隻小貓頭鷹陸續死亡,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

林文隆建議官方建立田間野鼠密度資料,並且訂出滅鼠的標準,例如每公頃有多少隻田鼠才需要投藥,並且加強對食物鏈的研究。

農委會稱鼠患威脅更大

負責撲殺田鼠的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費雯綺表示,老鼠是很多傳染病的來源,農委會必須進行數量控制及衛生防治。根據農委會進行的田鼠數量調查,田鼠繁殖力很強,所以不會改變滅鼠政策。

台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陳培中建議農委會滅鼠政策雖要延續,但技巧要檢討,譬如規定偏遠地區盡量不要施放毒餌,避免誤殺猛禽。

Posted via web from Penlock's murmu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