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深海探秘

深海探秘

作者:于立平 (公共電視記者)

  在神話故事中,常寫著深海裡住著巨大的海怪,牠們會攻擊船隻與人類,傳說許多的航海人,也曾在夜晚看過,來自深海的神秘之光,對於深不可測的未知世界人們總充滿著無限好奇與想像,從古老的傳說來到真實世界中,一群海洋生態學者搭乘研究船,企圖運用現代科技,來解開深海中不為人知的生態之謎。

關於魚類

  說起深海魚,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提著一個燈籠的 鮟康魚,頭上那個發光器,就像餌球一樣,鮟康魚帶著一根釣竿可以來釣小魚,當然發光器除了可以吸引獵物,也可以辨識同伴吸引異性。跟著中研院邵廣昭老師的研究人員,一起出海探索深海,發現我們對魚的印象很難套在深海魚類的身上,因為深海黑暗無光,有些魚的眼睛變得很大,有些魚的眼睛退化像全盲一樣,也因為深海黑暗無光,生物身上佈滿了發光器,不過一般說,深海魚類長相都不太討喜,由於深海食物比較缺乏,所以只要一遇到獵物一定大口吞食,巨口魚是深海中的很大族群,牠的嘴巴不只大到可以吞下比自己體型更大的生物,甚至下巴還可以像絞鏈一樣打開,牙齒銳利、面貌凶惡,也顯示深海生存不易。

關於頭足類

  來到中興大學盧重成教授的研究室,盧老師拿出上一航次研究船採集到的魷魚開始對我們解說,這隻魷魚有一個辦公桌那麼大,但是這隻魷魚在頭足類還算小兒科,因為海洋裡最大的頭足類紀錄是18公尺長,大約6層樓高,光是一個眼球就像排球那麼大,這種生物的名字叫大王魷魚,大王魷魚的觸腕是身長的4到6倍,和一般魷魚一樣,觸腕是牠的捕食工具,因為牠巨大的體型也衍生出許多海怪的傳說。

  盧重成教授是學術界解剖過最多大王魷魚的學者,他也發現有些種類的魷魚,小時候會生活在淺海,愈大愈往深海去。然而為什麼愈往深海的魷魚體型會比較大呢?其實那是生存競爭下的演化結果,這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甲殼類的身上。

關於甲殼類

  國立海洋科學博物館的潮靖工作站,在今年7月開始了深海生物的展示,為了模擬深海環境,養殖缸必須維持低溫、黑暗的狀態,不過這裡除了少數的一些魚類之外,大部分都是甲殼類,由於甲殼類有著堅硬的外殼,當牠們從深海來到陸地之後,比較能承受壓力改變,所以人工飼養的存活機率比較高,像超大型的螃蟹甘氏巨螯蟹就是水族館的常客,研究深海甲殼類的陳天任老師表示,因為深海的食物貧瘠,競爭激烈,所以生物體型大佔了優勢,腳長的螃蟹一下子走很遠,相對的找食物的範圍就增加了,其實台灣擁有相當得天獨厚的深海地形,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深海甲殼類,就在我們自家門口,深海生物資源量之豐富相當驚人。

關於棘皮動物

  在深海中最大的生物族群是棘皮動物,海星、海膽、海參、海百合、陽燧足都屬於棘皮動物。棘皮動物大部分都是底棲類,所以在這個深海採集計劃中,棘皮動物的成果相當豐碩。

 

  不過研究人員在調查時也發現,台灣西部海洋污染的情形相當嚴重,對底棲生物的影響很大。甚至也有研究人員解剖鮟康魚時,發現口中及胃中都有大量的塑膠袋,這也代表著陸地上的污染物質,已滲入深海,深海生物的生存危機,令人憂心。

  科學家推測深海可能是生命的起源,但我們對於發源地,不但了解不多,甚至造成污染貽害,生態學家急欲探究這一層人們不易察覺的破壞,解開生態的謎題,究竟深海有沒有大海怪呢 ?是什麼樣的生物住在裡面?而牠們還能住多久……

Posted via web from Tracking Li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