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陳文茜 | 屏東人的命運- Scale 太小了,太小了。黑珍珠怎麼來的?灌海水,放水淹樹根呀!

陳文茜 | 屏東人的命運
March 13, 2010

 華山藝文特區正舉辦幾米《±2℃》特展,除現場免費播放《±2℃》紀錄片外,並展出「世界上即將消失的101個地方」;其中之一是屏東林邊;也是《±2℃》全台巡迴展進入災區首站。

 <首次進災區播片>

 這是《±2℃》第一次走入災區播放,屏東兩位事業有成的子弟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與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不選擇鎂光燈聚焦處,都回到故鄉,與災民們共同觀看此片(3月13日下午兩點)。我們的工作團隊曾問我,兩個大老闆蒞臨,只能在縣政府文化處播放,會不會對大老闆不好意思?張明正的回答很乾脆:「我義不容辭,那是我的故鄉,我來自屏東,完全了解狀況。」

 事實上,屏東連一個像樣的大戲院都沒有;它比較像一個被台灣人棄絕的縣分。那裡出了很多傑出人士,蔡明介、張明正、蘇貞昌;但屏東人的命運,在台灣被討論地少之又少。

 屏東依照汪中和教授評估,「離海平面太平太近」;未來海平面再上升,只要1公尺,馬爾地夫等小島亡國時,屏東人也將有好幾個鄉鎮亡鄉亡鎮。2009年,馬爾地夫內閣曾集體潛至水下6公尺召開內閣會議;屏東縣府可能也得做一件類似的事,召喚全台關注屏東的命運。

 《天下雜誌》3月份製作「消失的生命之河」,談脆弱的國土變色,比災難電影還恐怖。其中與屏東相關的河流就包含高屏溪與林邊溪,李鴻源教授判斷未來20年這裡將是災難不斷之地。高屏溪與林邊溪莫拉克颱風後,河床成小台地,原始河道不見了,土石流堆積甚至高於附近橋樑。據農委會統計風災後高屏溪沿岸沖刷的土石超過2億6千萬立方公尺,河道劇烈抬升10至30公尺,等於3至10層樓高。莫拉克颱風後水保局清理5個月尚未清完。沿著21線,河道只殘留礫石細沙;乾旱時車輛行經,一片沙塵,宛如北非沙漠;大雨來時,雨量不到150毫米,山上已然鬆軟的土石,又形成了新一波土石流。

 接受莫拉克重建會委託,率領75個學者踏遍144個聚落的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很害怕地提出警告:「我們必須為這些山裡、河邊的居民找到生命通道,事先規劃好必要時避難之地。今年梅雨、颱風季,這裡必將有新災害。」

 <養殖業者也悲嘆>

 陳宏宇教授也是《±2℃》的諮詢顧問,他曾於2003年國際期刊《Nature》發表一篇台灣地質報告,論文中評估台灣由於人口密度過高,加上地震斷層及極端氣候影響,台灣每年土地侵蝕率1.9%,約2%;這也是《±2℃》紀錄片引用的資料來源。陳教授解釋台灣地質有兩大力量相互作用,一是板塊提高一是土地侵蝕;最終結果雖造成總面積的平衡,但這2%侵蝕率,卻是我們每年親眼見證的土石流,也是許多人倚居家園滅頂之因。某大氣科學教授曾公開質疑此數據錯誤,並因此譏笑每年2%,10年20%,百年200%,那還有台灣島嗎?陳宏宇教授覺得啼笑皆非,但挺寬宏的、與他名字相仿,他說畢竟隔行如隔山,誰都不是全能的專家。我在此引錄,希望大家注意;這2%侵蝕率對許多人是一生的幻滅,不是口水戰的素材。

  
《±2℃》原來有一段我撰寫的文稿,因找不到畫面而刪除。一位養殖業者不願露臉,他悲哀地說:「知道海平面上升又如何?我什麼也不能做。」語氣並無悲憤,只有悲嘆。他不相信命運能翻轉,因此也不願被紀錄片小組收音。對他而言,屏東人有若罹癌末期的病人,只能一天一天等待大限來臨。 屏東人,需要我們的關注。屏東人也應學馬爾地夫,向世界尤其向全台灣發聲。屏東人有著美麗的黑珍珠,他們有權力嚮往美麗、而不是等待悲劇的未來。

  

 ※本文同步發表於蘋果日報

Posted via web from Tracking Li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