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凱撒的面具-沒人願意再赴虹廳作客 - 真多梗。

凱撒的面具-沒人願意再赴虹廳作客

  • 2010-08-05
  • 中國時報
  • 【王健壯】
圖為總統府虹廳一景。(照片取自網路)

圖為總統府虹廳一景。(照片取自網路)

     去年四月廿九日晚上,馬英九在總統府虹廳以便當宴客,主客是台灣農村陣線的五位成員,陪客是農委會主委陳武雄等人。

     這場聚會的目的,是馬英九想聽聽農村陣線對《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的意見,當時,草案已在立法院完成一讀,跟總統見面前的一個月,農陣成員也曾在一個公開場合,當面向馬英九與劉兆玄嗆聲,呼籲他們「不要被農委會綁架」。

     為了要不要到總統府去?農陣內部曾經有過討論,他們雖然擔心被媒體形塑成社運人士被總統摸頭,也懷疑會不會講一大堆話結果根本沒用,但最後他們仍決定應邀赴會,理由是「把問題說給總統聽,基本上就是說給一位經由選舉制度被賦予行政權的人聽」。

     作家吳音寧是當晚入府的五位農陣成員之一,根據她在事後所寫〈與總統談農村再生條例〉那篇文章的記述,農陣成員當晚提出了四大訴求:「農再政策應提升執行位階」、「農再基金的一半應用於農業創新機制」、「立法院加碼之五百億,應用於建立制度性人口回流機制」,以及「刪除農村土地活化專章,另以專法統管農村土地問題」。

     在那場從晚上七點談到十點的會談中,吳音寧描述,陳武雄雖然盡說官話,也不肯認錯,但馬英九卻一再要求農委會多辦公聽會,多找其他部門加強協調,修出一個大家都同意的版本,「修好比急著通過更重要」,「不能投入兩千億,卻製造四千億的問題」。

     雖然吳音寧知道,「在民主政治中,我們不能也不該期望把問題說給『領袖』聽,就能解決問題」,但與馬英九見面半個月後,農陣成員卻召開記者會,痛批陳武雄未依總統指示多作溝通,反而操弄民意;今年七月十四日,與總統見面一年三個月後,《農再條例》完成三讀,但農陣成員在虹廳提出的四大訴求,卻並未納入法案內容。

     也就是說,農陣與馬英九見面的效果,幾近於零,「虹廳會」之後一年多,農委會不但未改行事作風,更未改法案內容,果然應驗了吳音寧在那篇文章中的預言:「不知道馬總統是否知道,他說的話和實際執行時的落差有多大?」「如果馬總統知道了,會有什麼具體的作為嗎?還是,無暇顧及?」

     農陣成員也許後悔曾經有過那場「虹廳會」,感慨相見不如不見;但馬英九卻必須從這場會談,反省兩件事:

     其一,農村再生基金數額高達一千五百億之多,號稱要照顧四千個農村以及六十萬以上的農戶,但何以被照顧的農民卻毫不領情,並且認為這項法案有「圈地滅農」的隱憂?

     政府自以為花大錢做好事,但為什麼原本應屬受惠對象的民眾,卻跟政府的認知南轅北轍,甚至還擔憂變成政策的受害者?這是馬英九必須反省的第一件事。

     其二,尼克森曾經告誡柯林頓,「如果你沒準備好要接受某位老政客的忠告,就別約他見面聽他意見」,同樣的,總統如果沒準備好要接受別人的意見,特別是反對政府某項特定政策的人士的意見,也不應該邀約他們見面。

     馬英九上台至今,不知道在總統府裡見過多少人,開過多少次類似農陣成員與他見面那樣的「虹廳會」;凡是有過入府會談經驗的人,雖然都曾感受過他的誠意,也看過他邊聽意見邊做筆記那樣的場面,但問題是:他聽了那麼多意見,也做了那麼多筆記後,到底改變了多少他原本既定的政策?

     如果農陣成員與他三個小時的會談,可以當成一個具體而微的縮影:談了也是白談,可以想見的嚴重後果是,馬英九每邀人入府會談一次,他的信用與威望就多破產下跌一次,類似「總統講話不算數」、「官僚不聽總統指示辦事」這樣的批評,都將重傷他的形象。

     《農再條例》雖已完成立法,但馬英九應該重新翻閱去年四月廿九日那天的筆記,看看農陣成員當晚的訴求有哪些,再跟已完成立法的《農再條例》內容比對一下,即可知道那場「虹廳會」到底有什麼效果,甚至有什麼意義。

     總統如果不思反省,以後很可能是「府前冷落車馬稀」,沒人願意再赴虹廳作客。 (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

Posted via email from Tracking Li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